北京宣传片拍摄-广告片制作公司-短视频策划团队【那蓝传媒】官网!
20年专注公司企业宣传片TVC广告片拍摄制作纪录片策划 / 短视频制作 / 航拍 / 一站式视频制作服务
全国拍片热线:010-52173886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业问答 > 纪录片策划拍摄问答

纪录片流派——法国真实电影

作者:那蓝君 来源: 时间:2023-06-08 00:00 点击:

[文章前言]:这是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电影,强调作者参与和旁观,追求本质真实。 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几乎发生在同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是直接电影发生在北美,而真实电影发生在法国。

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纪录片流派——法国真实电影


这是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电影,强调作者参与和旁观,追求本质真实。

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几乎发生在同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是直接电影发生在北美,而真实电影发生在法国。真实电影的代表人物是让·鲁什,代表作是《夏日纪事》(1961)。风行于1960年代的以访谈为主的“真实电影”是“直接电影”的变体——利用同期录音的拍摄方式对正在镜头前发生的事进行实况记录。它不仅承认导演的存在,还强调摄影机的存在,而且试图突出它们一—摄影机应该成为一种现实的催化剂,它的在场可以诱发拍摄对象释放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而这些受制于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刺激下的释放是一种更本质的存在,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一次积极意义上的沟通。

让·鲁什说他不是记录原本状态的现实,而是记录受到拍摄行为刺激后的现实。在鲁什的电影实践中,观察是摄影机的参与之道,是摄影机刺激被拍摄者之道——刺激被拍摄者,而使其展示自身的某些深刻的侧面——即一种更本质的真实。

1961年巴黎上演了由让·鲁什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联合导演的纪录电影《夏日纪事》,它的副标题是:真实电影的一次实践。在这部影片里,让·鲁什把他在非洲从事的一系列电影实验第一次落在了法国本土,是对住在巴黎的不可思议的人种进行的一次人类学研究。正像副标题所言,影片借由对记录过程的“暴露”,将摄制变成一次影像实验。导演不仅在片中现身、参与讨论,甚至在片尾的一场试映会中,邀请片中所有拍摄对象齐聚一堂观看影片,评断和讨论究竟影片是否记录了他们的真实面貌。这样主动参与的做法,使《夏日纪事》打破了以往作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和界限,形成了两者与影片的循环互动,探求表现现实的最大可能性,力图实现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并合,“是一种战胜了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的根本对立的电影”。

尤里斯·伊文斯在我国拍摄的长达12小时的《愚公移山》(1976)是一部很重要的真实电影。我国的《北京的风很大》也是一部明显模仿《夏日纪事》风格的真实电影。美国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80)和《篮球梦》(1994)都是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相结合的佳作。

虽然“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理念,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兴起的现实主义浪潮滋润下的成果,是以便携式摄录设备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结晶,它们都笃信真实,但是在创作理念上两种理论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电影”的拍摄者手持摄像机,进入一个紧张状态而充满希望地等待危机和非常事件的发生,而“真实电影”的看法是试图促进危机和非常事件的发生。

(二)“直接电影”的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而对视而不见之处抱有热情;“真实电影”则认为电影作者经常是个自我申明的参与者,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

(三)“直接电影”的艺术家扮演的角色是不涉入的旁观者;而“真实电影”的艺术家则对煽动者保持拥护的态度,担任了挑动者的角色。

(四)“直接电影”提倡在摄影机拍摄到的事件中找到它的真实,认为事物的真实可以随时收入摄影机;“真实电影”则是专注于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即在人造的环境中发掘出隐藏的真实。

显然在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上,各种流派之间有碰撞和交锋,观点或同或异,但是他们对真实的迷恋和期望却是一致的,这也使得“非虚构的电影”在西方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纪录电影”的定义。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纪录电影是“排除虚构的电影”。纪录与虚构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关于这一点,无论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格里尔逊的“我视电影为讲坛”,还是“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他们都共同坚持着这样一个根本的信念,在他们看来,这是神圣而不可动摇的。



在 线 客 服
24小时拍片热线:
那蓝传媒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