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有时甚至远远的大于其它影片。纪录片根据某种独特视角对世界一些方面进行纪录并再现,纪录片同样不是物质现实的还原。同样的表达作者个人对所表现问题的看法,作者选择了他表现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一种独特的视点。在<<达尔文的噩梦>>中,值班室人员用报纸驱赶着苍蝇,苍蝇在窗口不断的挣扎,突然将其拍死再漫不经心的擦掉。还有苍蝇飞舞的鱼骨头,导演精确的表现试图说服我们相信,并受到感染。
纪录片的不少作品都是揭示事物的真相的,作者经过走访调查对一事件有逻辑的披露,让观众知道其被掩盖的真相。60年代,有人以科学实验的名义向维多利亚湖内引入了捕食者,将湖里许多物种吃光,导致含氧降低,物种灭绝。又由于捕食者的商业价值,捕鱼业发迹。<<达>>便揭示了这样背景下的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许多纪录片相同的是片中的弱小和边缘人群,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然而社会也无法给与帮助。
纪录片有着揭示如何造成某种情况的功能
现场的采访即真实的还原又能直接的表达人物当时的内心感受,<<达尔文的噩梦>>中人物的诉说:她想学习,想学电脑......类似这种感受有时是很难用画面来表现的。纪录片访谈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有力的手段:访谈也有自身不利的一面,人们在摄影机前会不自觉的隐藏不利于自己的部分内容,难免夸张的成分和对事物不满产生的片面的看法,需要各种辅助手段的证实和补充。纪录片不能编造事实,因此它具有冲突较差的情节,表面的展示不能造成强烈的效果。纪录片的真实存在相对性:纪实是影片追求的风格和效果,一种非表演的客观纪录。
通过现场声,访谈,解说靠近事物的本质。
对于大量的运用图像资料已经是纪录片的主要手段之一。资料具有罕见的真实和极强的说服力,没有掩饰也无法复制搬演,当时的情景决定的人物内心状态是不可能再现的。<<华氏911>>中小学教室里有关布什的录像成为影片中最抓人的部分,任何讽刺的电影手法都不一定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迈克莫尔在此片中大量文件图像资料的引用使得无法否认所说的事实。纪录片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也是其审美特性之一。80年代起,对于图像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创作方法提供了条件,各种各样甚或私人拍摄的影像都可作为资料片来运用。
纪录片的原理和照相一致
照相有着时空的局限,而影像纪实却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任意捕捉。纪录片的影像特征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深刻性,而其创作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演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审美层次以及当时的拍摄环境,设备条件等等。真实性是纪录片的一种风格和形式,这种形式应符合作者主观表现的观点。
介乎纪录与故事化之间,是一种真实的再现。
中国导演贾樟柯随着他关注群体和风格的确立,影片越来越接近纪录片:<<24城记>>中通过描写成发集团的三代厂花,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生活环境的改变对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影片纪实的风格强调了人物的情感,几组真实的采访和搬演,那种自然的流露颇具感染力。作为艺术创作,干预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其程度上不同,纪录片也是这样。
纪录片的拍摄要求往往比故事片的难度更高。
其拍摄有着不可预见的种种情况。要求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事件未知的结果及时应变,细节的捕捉。纪录片通常看似比较粗糙,镜头没有严格的构图,画面不理想,光线不准确,还有后期复杂的声音处理都造成影片成片的困难。纪录片不要求详细的拍摄脚本,太过详尽往往会限制拍摄时的现场发挥。人们一致认为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通过观察发现,深入生活。有时采访的大量内容都不会被使用。为实现客观平时的效果,创作时都以纪实的摄影和声音,平铺直叙的结构,开放的结尾,拒绝营造悬念等故事化手法。偷拍(隐藏摄影机拍摄)是纪录片最有力的最自然的状态,在表现特定事件时有特殊的效果。纪录片的构图一般主体突出,画面简洁,形象鲜明。美的画面有助于增强感染力,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采访的景别以中近景为主,全景和远景多用于环境的描写。纪录片重视现场声音的同步,但不排斥必要音响的模拟和一些声音资料。
“一个纪录片制作者要有直接参与,过问世界上各种最根本问题的意识”(尤里斯,伊文思)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揭示纪录片的主要功能。<<达尔文的噩梦>>展示了非洲生活一个鲜明的例子,提出了这个让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如今纪录片已不再是现实片断有意义的组合,而是其组合与对现实创造性地处理。纪录片也应该是艺术的,有创意的表达作者个人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