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独立纪录片人开始用DV摄像机创作自己的作品,第一部著名DV纪录片是杨天乙的《老头》,从1996年开始花了三年多时间拍摄完成。在此前后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用DV拍片,逐渐在新世纪前后形成DV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至2002年DV拥有量已超过500万台,并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除《老头》以外,《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雪落伊犁》等,都是DV的代表作。青年导演贾樟柯用DV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任逍遥》入围第55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成为中国DV影像的骄傲。此外,优秀作品还有《姐妹》《厚街》《那丹的秘密》等。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2000年起设立“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其参加的作品逐年递增。2001年,中国首届独立影像展创立,强调的理念是“没有限制”,任何器材所制作的官方或民间的影像都可以参加,从而使纪录片成为普通人观察生活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这尤其激起了青年人的热情,他们没有背景,没有包袱,但他们有体力、敏感度和激情。
凤凰卫视中文台从2002年1月7日启播一档新的栏目:《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期,每期12分钟,同时,每周六14:30设一档30分钟节目,对一周播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在一年中播出了中国内地青年制作的短片180多部。DV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DV在中国的出现和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技术的廉价、易用和网络传播的发达,以及一种对传统体制内纪录片的不满足感而形成的。它的特点不仅是更个人化的制作方式和更具个性的思想和感情,更是对普通民众的影像启蒙。以DV进行创作的青年们以草根性的身份,对边缘性和社会底层的民众进行拍摄,不仅将他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也使普通人获得了一种影像创作的权利,从而可以将这个国家的一个阶层或各种边缘群体的状态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事物而放到社会公器的媒体上面,对促成更和谐而有包容性的社会民众的健康意识都是有贡献的。
因为是非专业的,因此DV的拍摄方式比较随意而不规范,其视觉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初见之下尚觉新奇,但长时间观赏就令人痛苦了;同时为了强调与体制内媒体作品的不同,创作者们也往往更多地寻找一些奇异的对象来拍摄,如吸毒者、同性恋者、性工作者等,这在显示对边缘群体的关怀的同时,也往往容易滑入猎奇的陷阱。然而比较起DV作品整体上所带来的边缘或底层民间生活的生气、独特的生活意念和不经意间的艺术创造性来说,它的缺陷相对来说是容易克服的,而它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所产生的刺激作用则是更可尊重的。
由于DV,许多原本不关心纪录片的青年也往往看纪录片,玩摄制、记录,他们所带动的观赏和尝试制作纪录片的活动,对一直趋于边缘化的纪录片来说也是珍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