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景别的概念是相对的,内容不同、表现侧重点不同,景别确定也不同。景别的大小主要依据被摄体在画幅中被框选部位的多少和在画幅中所占面积的比例来确定。景别的处理与表现体现着创作者主观的创作意图和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与判断,决定景别的因素有:
(一)现场空间的大小——有哪些决定纪录片画面景别的因素?
现实场景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影响镜头景别的设计与处理。通常情况下,较大空间范围的场景,可以有大远景、远景、全景景别的出现。场景空间越大,对景别的限制越小,画面景别就有可能越大;狭小空间范围的场景,对景别的限制大,画面出现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在实际场景中,画面景别的变化需要有足够的拍摄空间,这样不仅利于做各种景别的变化,而且便于选择拍摄角度、确定位置、调整摄距。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全景的使用相对较多,它常常用来拍摄那些较小的加工美食作坊的那些工作人员的全身镜头。在这种场景中使用全景能够体现出生活中的小情调,这种小作坊虽然不宽敞,但是,它能够展现一种真实、淳朴的场面,有利于我们看到作坊中人物的全身动作和所在环境的具体位置。
(二)镜头焦距的长短——有哪些决定纪录片画面景别的因素?
利用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是创作者改变画面视觉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摄像机至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小,主体成像越大,对被摄体的表现越细致;画面包容的空间范围越小,景物越少,画面背景清晰范围越狭窄,背景则越虚,景物亦造成压缩、重叠,纵深感减弱,透视感不强。短焦距镜头,画面景别大,主体成像小,对被摄体的表现越粗略;画面空间范围大、景物多,背景实且清晰范围广,透视感强,大小对比明显。
(三)拍摄距离的远近——有哪些决定纪录片画面景别的因素?
电视画面距离感的产生受光线配制、色彩冷暖、线条形状、面积大小、虚实对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摄距。在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近距离拍摄,画面景别越小,主体物象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和关注力也越强,画面包含的景物少,信息量越小,画面中的空间关系越不具体。远距离拍摄,画面景别越大,主体物象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越弱,画面包容范围越大,空间关系越具体、明显,易交代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渔船上的捕鱼人和乡间的采摘人时,这些主体人物在整体的镜头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是远景景别的运用却完美地体现出了大自然的无私和伟大。这些景别画面为之后的精湛美食手艺提前埋下了一系列的伏笔,让观众感受到最为目瞪口呆、拍案叫绝的美食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且在远景的画面中能够完全展现出人们对生活、对家乡的喜爱,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四)主观创作的因素——有哪些决定纪录片画面景别的因素?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也是影响画面景别的重要因素,也最能体现纪录片所追求的整体风格。注重叙事、纪实内容的纪录片,影视画面多采用中景、近景等景别;注重抒情、写意内容的纪录片,镜头画面易采用大远景、全景、特写等景别。创作者在选择与运用影视镜头语言时,要根据主观创作需要和对内容的理解,结合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处理与表现被摄对象,丰富画面景别的变化,传达视觉语言信息,展现镜头风格。如纪录片《故宫100》,在“近取其神”的《威猛铜狮》一集中,导演多处采用了特写镜头,放大细节,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太和门前的一对铜狮的具体造型;“远取其势”,在介绍5座金水桥时,则运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其形状“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各有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