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的思维还应是具体的,或者说是最后可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具体事件的,这就是情节。高尔基指出: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小说家孙犁认为:“情节就是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发展,不能预先安排情节的空架子,拉着主角去走一走过场。”情节是前进的车所留下的辙,是人物行进的脚印。情节来源于生活。情节是剧作家和编导“从生活之树上截取下来的一枝一叶”。
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不只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和生活片段,在对现实生活的展示之中赋了其真正的社会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细节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往往是整个纪录片最感人的闪光点,是深化主题、反映主人公个性魅力的点睛之笔,是一部电视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对细节的捕捉,意味着在情节发展进程中,抓住那些看似琐碎、平常,却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人物行为,话语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器物,物象等。细节的捕捉有赖于创作者深入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发现生活的敏锐能力。编导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发现”生动的细节,一定会使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大大增强,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国内知名的纪录片人冯冀认为:“好看的纪录片必须要会讲故事,细节呈现,节奏把握,都得抓住人才行。”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郭熙志认为,放弃主题先行,回到可触摸的生活细节,纪录片才有真正的意义。细节是纪录片画面语言中最富有典型意义的部分,它具有特殊的画面表现力。
(一)表情细节
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不仅可以见其形、听其声,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人是有表情的,人的脸往往会泄露一切,世间的沧桑、生活的愉悦、痛苦、孤独、悔恨和罪恶等,都会刻在脸上并通过细微的变化让你感觉到。电视纪录片《红柳夫妻》讲述了驻守荒原28年的红柳夫妻的故事。男主人于忠祥为给妻了送上一份生口礼物,拿着他俩年轻时候的照片去城里的照相馆合成,虽然只花了70元钱,但是妻子非常惊喜,拿着照片在手中仔细端详,深情地看着、摸着,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复杂的心理状态在特写镜头的放大下通过脸部表情细节表现得淋滴尽致。《劫后天府泪纵横》是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的纪录片系列中颇具影响的一部。在这部39分42秒的片子里,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烙印的、最为打动人心的细节,是一位准备去上访的母亲,出发前站在孩子的坟前双手合十祈祷,嘴里喃喃自语:么娃,你一定要给妈妈力量!
(二)物体细节
恰当地运用物休细节,可以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可以引发无穷的联想,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电视纪录片《执手》有这样一个细节,张宝珍深爱的丈夫因病卧床11年,这11年里,妻子不离不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结婚到现在36年过去了,那张结婚照依然摆放在丈大的床头。镜头数次从丈夫脸上摇到妻了为丈夫按摩的动作上,岁月改变了主人公青春洋溢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们当初的约定和誓言。用这样一组细节表达了女主人此时的心境,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动作细节
通过动作细节,能为作品主题添彩,更好表情达意。在《西藏的诱惑》中,三代僧侣,不远万里磕着长头行走在朝圣的路上,这部纪录片多处细节描写都充满了超越现实的感情,表现了“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向往西藏,走向西藏,西藏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片中多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情节、细节的真实性要求在电视作品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编剧给编导提供的剧本要求情节、细节必须真实,不能有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描写。除了情节、细节真实以外,编导在拍摄中为戏剧情节选择的场景、道具,包括化装、服装也必须真实。纪录片《圆明园》中,采取的是用空间还原时间的方法。所以说,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丝毫没有影响这部影片作为纪录片的真实性。为了保证影片的真实性,主创人员查找了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乾隆时期的《圆明园四十景图》、英法联军从军人士的通信和日记等大量史料和档案。无论经过多少年,《圆明园》都是非常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艺术精品,体现了编导的一种对历史、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