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2000年之前的中国纪录片,几乎都是一致地将镜头对准社会和他人,影像传播工具和技术最初只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士的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高科技产物DV(数字摄像机,英文Digital Video的简称)问世,便携式设备操作简单,可擦写的磁带作为存储载体被大量使用。一批手持DV的纪录片新生代创作者也随之产生,对人类的文化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DV的快速风行来自技术的不断进步,每个品牌的DV都已有了数款低端产品,使得有越来越多的人举起镜头,开始制作自己的纪录片。DV作者将镜头直接对准自身或者家人,家庭纠葛、私人记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都构成了作品的重要内容。这些拍摄作者自己或者家人生活的纪录片,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私纪录片”。
私纪录片作品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或者实验特征,为创作者拓展出更为广阔的思想表达空间,大大加速了影像生产的个人化和非职业化进程。其作品的丰富实践和蓬勃生长态势,既是电影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更是纪录心态和电影观念变更的体现。私纪录片相对于专业中心是“边缘”的存在,但却又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的意义将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获得愈加清晰的显影。青年导演贾樟柯用DV摄像机拍摄的《任逍遥》入围了第22届法国夏纳电影节,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成为中国DV电影创作的先驱。现在有更多的DV影像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贾樟柯、吴文光等知名导演都是擅长DV拍摄的代表。随着DV设备普及度的提高以及大众影视修养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影像创作爱好者投身到DV创作中。具有独创艺术品质,对社会有着独特思考的DV作品,将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数字时代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纪录片不再是由国家及其文化机构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制作机构来制作;(二)纪录片不再是给那些特定观众观看,并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手段来表达特定地区和公共问题的一种电影类型;(三)从认识论来看,纪录片不再是一个可靠的对象,它的真实性和意义不再取决于它是否与客体世界之间存在特定的索引关系。显然,纪录片已经发生了变化,至少其中一些变化归因于它在全球市场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