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是早期痴迷电影者中的一员。他的父亲是采矿工程师,在1913年,29岁的弗拉哈迪被老板第三次派往靠近北极圈的哈德逊湾一带尚未开发的岛屿进行考察。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行囊中多了一个时髦的行头——电影摄影机。或许正是老板这一好奇的举动,成就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堪称里程碑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在世界电影史上,《北方的纳努克》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它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形态的诞生。弗拉哈迪片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在这之前的所谓纪录片,其实只是对原始资料的呆板记录,诸如秀丽风景、新闻事件等。《北方的纳努克》则与此不同。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弗拉哈迪避开了以往那种从外部观察事物的方法(一种近似于昆虫学家的观察方法),主张必须以人类的眼光(而不是以昆虫的眼光)观察事物,因此他绝不在导演场面或日搬演场面上让步。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在哈德逊湾居住了15个月,与纳努克一家共同生活,悉心体察、认真研究拍摄对象的习俗。弗拉哈迪和纳努克一家一起来构思剧本,一起排练场面。为了更好地重现极地生活,弗拉哈迪还特意编写了一个剧本,让纳努克一家充当演员,扮演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在影片内容方面,弗拉哈迪不满足于仅仅表现原始生活中的优美景物或人物服饰、舞蹈以及各种仪式,而是让摄影机参与纳努克一家的吃饭、狩猎、捕鱼、建造冰屋等生活过程,这样就充分表现了他们在险恶自然环境中的强大生命力,使得纳努克这位异国男子成了这部叙事诗中的主人公,传达出一种亲情和更高层次的人类的普遍情感。
影片《北方的纳努克》摄影优美,剪接流畅。此间的重拍很多,只要不满意,纳努克都会配合他重来一次或几次。弗拉哈迪的日记中常有“重来一次,纳努克!”的字样。1920年,当弗拉哈迪觉得已经拍了足够多的镜头决定回家时,“可怜的老纳努克徘徊在我的帐篷外”,他说“如果我再待上一年,我们还有可拍的东西”。从1922年6月11日开始,不可数计的人认识了可爱、乐天、随遇而安的纳努克,这些人遍布世界各地,远至中国和日本。
《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则以另一个种族的人为拍摄对象,复制出跟《纳努克》同样的精神,并把个人的童年融进影片中,拍出自传的味道。纵观这种导演探险性的拍摄方式,这个纪录电影之父对电影艺术及自然生活的追求态度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弗拉哈迪探险式的电影实践给后人的启示:
(一)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
弗拉哈迪所探索、发现和记录的,是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人同大自然交织在一起的生存状态,这正是日常生活中展现的自然之美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美,是人的灵魂,人的尊严。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使得他的作品能名扬四海。
(二)纪实与表现、客观与主观
弗拉哈迪对爱斯基摩人真实生活的跟踪拍摄、客观记录,目的十分明确。由于对纪实与写意、客观与主观关系的不同理解,催生了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导演,衍生出不同流派作品。而其本质上都源于人们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三)拍摄对象的选择
弗拉哈迪创造的电影方法——与拍摄对象朝夕相处,将拍摄活动和现实的人际交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跟踪拍摄方法。对个体化的人进行跟踪、聚焦的拍摄方法,对纪录片创作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四)长镜头的运用
从拍摄角度看,长镜头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是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观察过程,是主体对客体不动声色的参与、介入;从被摄客体的角度看,长镜头保持了时间、空间上的原生形态;从受众的角度看,长镜头的纪实效果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