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一站式活动策划/年会宣传片制作/航拍公司【那蓝映相】官网!
20年专注公司企业宣传片TVC广告片拍摄制作纪录片策划 / 短视频制作 / 航拍 / 一站式视频制作服务
全国拍片热线:17718313390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业问答 > 纪录片策划拍摄问答

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初探

作者:那蓝君 来源: 时间:2023-10-20 16:00 点击:

[文章前言]:中国博物馆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与媒体的联系亦日益密切, 借助媒体手段进行文化传播, 成为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 在我国所制作的纪录片中, 也出现了诸如
中国博物馆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与媒体的联系亦日益密切, 借助媒体手段进行文化传播, 成为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 在我国所制作的纪录片中, 也出现了诸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关注博物馆题材的作品, 在社会中引发博物馆文化热潮。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更多富于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题材纪录片不断创作产生的背景下, 国外同类纪录片的制作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作为世界顶尖的纪录片生产机构之一, 英国广播公司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在人文领域的纪录片制作方面硕果累累, 也摄制了许多视角独特的优秀博物馆题材纪录片, 为探索博物馆题材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一、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BBC拍摄制作的众多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上成绩斐然, 对纪录片的发展影响深远。人文领域的纪录片有时相当难做, 因为艰涩的人文理论和抽象的艺术规律很难用画面和故事说清, 但BBC对这类题材却尤为喜爱, 制作了大量观察型纪录片 (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1, 摄像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 努力从未知中寻找已知, 这也正是BBC向来倡导的“传播、教育、娱乐 (Inform, Educate, Entertain) ”理念的体现。英国最佳纪录片20强中大多是BBC的作品, 众多寓教于乐的优秀纪录片从BBC走向世界。

BBC最早制作的纪录片是1936年的《电视来到伦敦》 (Television Comes to London) 。这部15分钟的纪录片展现的是1936年BBC正式开播的一年时间内台前幕后的工作, 也是历史上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此后, BBC纪录片一度沉寂, 直至20世纪50年代即二战结束后, BBC才开始重新制作纪录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虽偶有年份空缺, 但BBC一直坚持纪录片的生产。1982年后, 其每年制作纪录片的历史更是再无中断, 一直延续至今。BBC早期制作的纪录片主要局限于其熟悉的本土题材和欧美历史文化题材, 每年的产量也不高,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除极少数年份, 每年的产量基本都维持在5部以内。90年代中后期这一数量略有提高, 每年出产纪录片在10部左右。2002年后, 纪录片的年产量开始冲破10部的上限, 逐年攀升, 2005年BBC年均纪录片数接近50部, 2007年突破100部, 2010年超过200部, 2013年达到300部, 2016年则一举跃升至400部, 一路高歌猛进 (图1) 。伴随年均数量的增长, 纪录片涉猎的题材范围亦愈发丰富广博, 比单集纪录片体量更大、投资更多的系列专题纪录片也层现叠出。

 图1 20世纪30年代至2010年BBC纪录片的增长量[2]

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初探

图1 20世纪30年代至2010年BBC纪录片的增长量[2]   下载原图

表1[3]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名     下载原表

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初探

 表1[3]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名
截至2016年底, BBC制作的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大约60部 (表1) , 年均产量呈现出与BBC纪录片年均增长相近的趋势。

早在20世纪50年代, BBC纪录片就开始关注考古、历史题材, 然而最早的博物馆题材纪录片还要追溯到1972年的《图坦卡蒙的宝藏》 (The Treasures of Tutankhamun) 。这是BBC为配合不列颠博物院图坦卡蒙展而专门制作的, 片中著名文化人马格努斯·马格努松 (Magnus Magnusson) 介绍了展览盛况及相关展品。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 但总体来看, 博物馆题材在2005年之前的BBC纪录片中寥寥可数, 主要以博物馆展览、藏品为主题, 也都是单集纪录片。2005年以后, 博物馆题材纪录片的数量稳中有升, 成为BBC纪录片历年均会涉及的题材门类, 并涌现出了《大英博物馆的杰作》 (Masterpiec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2006) 、《生命博物馆》 (Museum of Life, 2010) 等一批精心制作的多集专题系列纪录片, 涉及博物馆题材的深度广度也不断拓展延伸。

2016年是BBC关键的一年。作为BBC确立信托管理模式的基础, 从1927年开始由英国皇室正式签发、每十年更新一次的皇家宪章 (Royal Charter) 于2016年底到期, BBC面临续牌压力和英国政府的重新评估, 亟须强有力的证据获取政府、公众的信任。该年度BBC纪录片和博物馆题材纪录片的数量均涨幅明显, 博物馆题材纪录片所关注的内容类别更为广泛和细致, 涵盖艺术文化、军事历史、时尚娱乐等多个领域, 以锁定新媒体时代更为分散的目标受众;同时, 纪实影像在技术美学风格上也有进一步提升。

不同于美国纪录片产业的商业化运营, BBC的收入主要来自收视费 (license fee) 以及少量的政府拨款,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公共服务特性, 这使它更倾向于以独立视角展示文化遗产、建构民族身份、传递社会责任与底层关怀。因为频道播出没有广告, 时长一小时左右的纪录片可以保留电影纪录片起承转合的结构, 具有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BBC纪录片的文化传承视角, 对细节的专注与坚持, 对于问题的层层深入和整体性思考, 都非常适合博物馆题材独特的人文气质, 独具艺术魅力, 因此锁定了忠实的高端观众群体。

二、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选题类型划分
纪录片是记录历史、关注社会、表现人生的一个载体, 选题视角决定了纪录片最重要的内涵与精神特质。从选题内容的角度, 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可大致归纳为直接以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主题的纪录片、以博物馆展览为主题的纪录片、以博物馆藏品为主题的纪录片、以博物馆人物为主题的纪录片、其他以博物馆相关工作为主题的纪录片五类。

需要认识到, 纪录影像的制作和主题选择是自由且个性化的, 五类博物馆纪录片选题类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重叠, 其类型划分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一) 直接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主题的纪录片
这类直接选择博物馆或美术馆作为关注对象, 切入主题的纪录片, 常常从片名就能直观辨别出来, 这也是出产博物馆纪录片精品较多的一个类别。以系列形式推出的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很多都属于此类。如, 拍摄历时一年的10集系列纪录片《博物馆》 (Museum, 2007) 关注了不列颠博物院的后台工作。举世闻名的不列颠博物院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 而负责管理藏品的是一支约800人的工作团队, 他们中有历史、考古的专家学者, 也有保管、展览的专业人士。该系列纪录片记录的正是这些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征集保管藏品、策划展览, 以及应对每年450万人次参观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在3集系列纪录片《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Museum, 2010) 中, 著名导演理查德·梅斯 (Richard Macer) 拜访了三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商用汽车博物馆 (British Commercial Vehicle Museum) 、弗洛伊德博物馆 (Freud Museum) 和国家航道博物馆 (National Waterways Museum) , 观察它们各自的管理运营状况, 讲述这些博物馆如何努力与现代观众群体实现联结;BBC还有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纪录片系列《生命博物馆》 (Museum of Life, 2010) , 在6集纪录片中, 主持人吉米·多尔蒂 (Jimmy Dohert) 走进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幕后, 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近距离交流, 展示博物馆的内部运作流程, 探索该馆浩瀚藏品的秘密, 帮助观众了解博物馆研究与当今世界发生关联的途径, 同时了解该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传染病所做出的贡献等。

此外, 直接以博物馆、美术馆为切入主题的单集纪录片也很多。这些纪录片因为体量较小, 无法像系列专题纪录片那样面面俱到, 涉及博物馆的方面相对较为单一, 或集中于博物馆的建造历史, 或偏重于文化藏品, 或介绍博物馆特定时期的面貌等。如, 《艾尔米塔什纪行》 (Hermitage Revealed, 2015) 记叙了艾尔米塔什从沙俄宫殿发展为今天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历程, 尤其着重讲述了战争和革命时期, 当这座欧洲艺术宝库受到威胁、摧残时, 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竭力守护博物馆及藏品的历史;在《卢浮宫的珍宝》 (Treasures of the Louvre, 2013) 中, 常驻巴黎的作家安德鲁·赫西 (Andrew Hussey) 徜徉于卢浮宫的艺术和历史之中, 展现了这座八百岁高龄的非凡博物馆是如何与法国的文化和命运紧密相联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之夜》 (A Night at the Rijksmuseum, 2013) 在荷兰国立博物馆经历了十年改造、重新开放的前夜, 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展示了伦勃朗、维米尔等大师的传世杰作是如何呈现在华丽现代的“新居”之中的。

在这些单集纪录片中, 也不乏一些与人文、政治等结合紧密的特殊选题, 例如《解放广场上的法老博物馆》 (The Pharaohs Museum on Liberation Square, 2011) 关注的就是藏有无数珍宝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在开罗解放广场流血事件中的遭遇, 对博物馆文物的关切和对埃及政治现实的映射成为片中明暗并行的两条线索。

统而言之, 直接以博物馆和美术馆为切入主题的纪录片在几类博物馆纪录片中内容跨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制作经费也最为充足, 是在人文内涵与美学表达上都较为成熟的类型, 虽数量不多但精品屡现。博物馆是内涵多元的文化综合体, 而此类纪录片限于篇幅, 切入点与论述角度的选择是其亮点也是难点所在, 若处理不善易浅尝辄止、泛泛而谈。

(二) 以博物馆展览为主题的纪录片
以博物馆展览为主题的纪录片是博物馆纪录片中最古老、数量种类最多的类型。BBC在1972年最早制作、播出的博物馆纪录片《图坦卡蒙的宝藏》 (The Treasures of Tutankhamun) 就属于此类。这类配合博物馆特定展览而制作的纪录片, 按照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类:

1. 配合展览主题进行的文化科普
这类展览纪录片通常在展览开放期间于BBC播出, 为特定展览尤其是国际交流展, 提供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是博物馆纪录片中最常见的类型。如《哈德良皇帝》 (Hadrian, 2008) 配合不列颠博物院特展“哈德良:帝国与冲突” (Hadrian:Empire and Conflict) 制作, 主要介绍了哈德良皇帝的丰功伟绩和生平故事;纪录片《达芬奇:失落的宝藏》 (Da Vinci:The Lost Treasure, 2011) 协助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展“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兰宫廷画家” (Leonardo Da Vinci:Painter at The Court of Milan) 而策划。此次展览将一幅最新发现的达芬奇画作《世界的救世主》 (Salvator Mundi) 与大量已发现的达芬奇珍稀绘画集中展示, 是史上达芬奇个展中展出数量最多、最全面的一次;《隐藏的伊斯兰艺术》 (The Hidden Art of Islam, 2012) 与不列颠博物院特展“麦加朝圣:伊斯兰教中心之旅” (Hajj:Journey to the Heart of Islam) 同步, 探访了伊斯兰教朝圣文化和穆斯林世代相传的象征性艺术传统。

2. 导览式的展览参观
这类纪录片直接引导观众参观展览, 就展品本身展开讲解与讨论, 如BBC始于2014年3月的纪录片系列《一家之言》 (Private View, 2014) 记录了一些英国知名文化人对当时引发轰动的超级特展的私人参观过程, 这个系列涉及的展览很多, 包括泰特美术馆的马蒂斯展、特纳当代美术馆的格雷森·佩里展、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鞋子的快乐与痛苦”展、国家肖像美术馆的时尚百年展等;而配合伦敦科学博物馆展览制作的纪录片《内脏:陌生而神秘的胃部世界》 (Guts:The Strange and Mysterious World of the Human Stomach, 2012) 更加活泼有趣, 片中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 (Michael Mosley) “为科学献身”, 将自己的肠胃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 利用最新的成像技术展现了胃部消化食物的全过程, 揭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神秘性与复杂性。

3. 展览项目进程纪实
这类纪录片重在纪录展览从最初策划到最终呈现所经历的过程, 如《秦始皇兵马俑》 (China's Terracotta Army, 2007) 记述了不列颠博物院花费一年时间策划、设计与陈列“始皇帝和兵马俑” (The First Emperor:China's Terracotta Army) 这一特展的全过程。在《故地重游的艺术珍宝》 (Britain's Lost Treasures Returned:How Houghton Got Its Art Back, 2013) 中, 霍顿大厅 (Houghton Hall) 暂时被设计成一处专门收藏画作的博物馆, 展出了一批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藏品, 它们在被凯瑟琳大帝买走250年后再次短暂地回到英国, 在原建筑中按照原样进行展示, 而纪录片叙说的正是多国政府机构协力合作、策展人孜孜追求以至展览成功开幕的过程。《恐龙是怎样炼成的》 (How to Build a Dinosaur, 2011) 见证了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策展人和科学专家是如何仅凭几块碎骨头重塑恐龙的骨骼、肌肉、姿态, 甚至肤色, 最终呈现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恐龙展览的全过程。

总体来说, 以博物馆展览为主题的纪录片历史悠久, 题材丰富, 是博物馆纪录片中最为繁茂的版块。这类纪录片生产量大, 制作精良, 与博物馆合作紧密, 已然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模式;由于配合展览宣传作用突出, 通常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 以博物馆藏品为主题的纪录片
这一类博物馆题材纪录片非常容易与相关艺术文化题材混淆, 要注意区分纪录片主题是侧重博物馆藏品, 还是偏重艺术家与艺术史。例如, BBC经典系列纪录片《旷世杰作的秘密》 (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2001) 介绍了美术史不同时期的名作经典, 着重反映艺术家故事与艺术史轨迹, 就不应属于此列。

博物馆藏品纪录片所关注的焦点, 往往是博物馆众多的精品名作。其中, 很有代表性的是6集系列纪录片《大英博物馆的杰作》 (Masterpiec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2006) , 介绍了萨顿胡头盔、路易斯岛棋子、伊费国王头像、丢勒的犀牛、阿兹特克绿松石双头蛇雕塑等一系列不列颠博物院馆藏精品, 展现了其所藏文物类型的丰富和所涉文化领域的广博。在纪录片《美物:瓷之狂热》 (Beautiful Thing:A Passion for Porcelain, 2013) 中, 华莱士收藏馆的前馆长兼策展人罗斯·萨维尔 (Ros Savill) 展示与介绍了收藏馆所保藏的大量美轮美奂、匠心独运的赛夫勒瓷器精品。

在大量以博物馆藏品为题材的纪录片中, 也会涉及藏品流转历史中的一些特殊主题, 甚至牵涉对政治、道德、法律等问题的探讨。如, 《邦佐》 (The Bonzos, 2008) 讲述的就是绰号为“邦佐”的奥地利特工小组营救被希特勒掠夺的艺术品的故事——二战期间, 希特勒为了在其故乡林茨建造宏大的艺术博物馆, 从被占领的欧洲各国掠夺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宝, 并将其中一部分藏匿于奥地利的盐矿中。当败局将至, 纳粹欲炸毁盐矿中的所有艺术品, 而“邦佐”成员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避免了这场艺术浩劫, 被成功营救的藏品中包括米开朗基罗的《布鲁日圣母像》、扬·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纪录片《赃物还是国宝》 (Stolen Goods, National Treasure, 2000) 关注的是英国众多博物馆、美术馆所面临的他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这一敏感而棘手的难题。片中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各文物追讨事件中当事双方的观点, 为追讨国与博物馆提供了较为公平的陈述机会, 并把殖民掠夺的文物是否应当归还的道德法理思考留给了观众。

除了介绍多件博物馆藏品, 也有纪录片只围绕某博物馆的一件特定藏品展开的。如《彩色影像的竞赛》 (Race for Colour, 2012) 集中介绍了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 (National Media Museum) 所保存的世界上第一张彩色动图, 这件珍贵藏品的发现足以改写电影的历史;《连环——揭示人类最早的祖先》 (The Link-Uncovering Our Earliest Ancestor, 2009) 围绕奥斯陆自然历史博物馆从私人藏家手中购买的一件藏品——4700万年前的艾达化石展开叙述, 专家们研究发现这枚几近完整的古老化石很可能是人类远祖的生物遗存。而《人物肖像》 (The People's Portrait, 2014) 完整记录了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所藏的一幅特殊画作的诞生过程, 马岛战役幸存者英国士兵西蒙·韦斯顿成为美术馆主动选择为其创作肖像画的第一人。

概括而言, 以博物馆藏品为主题的纪录片通常需要与专业机构及权威人士进行广泛合作, 在所有博物馆题材纪录片中最具专业性, 又因其小而精的切入点而兼具故事性和趣味性。这类纪录片往往依据所述藏品的种别和特性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 通过对藏品研究层面的剖析探讨, 发现被忽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真相。

(四) 以博物馆人物为主题的纪录片
博物馆人物包括博物馆的创建者、管理者、工作者和捐献者等。此类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主持人寻访故地讲述人物生平, 有的是直接与人物面对面进行对话采访, 还有的通过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收藏世界的人:威廉·伯勒尔》 (The Man Who Collected the World:William Burrell, 2013) 讲述了一位低调的世界级收藏家威廉·伯勒尔爵士的生平故事。威廉·伯勒尔以航运业起家, 一生专注于购买艺术品, 其私人收藏来自世界各地, 涉及绘画、雕塑、挂毯、瓷器、花窗玻璃等多个门类。1944年, 他将所有收藏品捐给了格拉斯哥市 (Glasgow) 。以他命名的伯勒尔收藏馆 (Burrell Collection) 于1983年向公众开放, 但除了捐赠的9000多件艺术品, 馆中并未留下他任何个人痕迹。在《露西对话八十岁的罗伊·斯特朗爵士》 (When Lucy Met Roy:Sir Roy Strong at 80, 2015) 中, 主持人露西于罗伊·斯特朗爵士八十岁生日前夜采访了这位使博物馆成为时尚的文化名人。罗伊·斯特朗曾担任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馆长与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 为英国战后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结束博物馆履职后, 现在的他是一位热心的文化评论人, 采访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推广经历, 并对英国当今文化水平的下降趋势表示担忧。

一个人物有时具有多元身份, 当相关纪录片侧重于表现其博物馆身份时, 某些著名历史人物也可能成为博物馆人物纪录片的主角。如纪录片《凡尔赛宫:一个国王的梦想》 (Versailles:The Dream of a King, 2009) 就是围绕路易十四的博物馆创建者身份展开的。这位鼎鼎大名的法国君主在凡尔赛宫建造和收藏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是这座闻名至今的宫殿博物馆的策划者和建造者, 对凡尔赛宫的艺术文化与收藏品味同样影响深远, 纪录片以影视再现手法回顾了路易十四敕造凡尔赛宫的历程。

各类人物纪录片一直是BBC钟爱的题材, 但选择博物馆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不多, 是直到近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新门类。这类纪录片作为对博物馆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必要延伸, 趣味性和观赏性强, 未经开发的选题素材充足, 其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许。

(五) 其他以博物馆相关工作为主题的纪录片
除了以上四类博物馆题材纪录片, 还存在一类以博物馆考古、科学研究、藏品征集等博物馆其他工作为主题的纪录片。如《老飞机与海:拯救最后的道尼尔-17》 (The Old Plane and the Sea:Rescuing the Last Dornier 17, 2014) 记录的就是2013年6月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对二战时沉入英吉利海峡海底的德国轰炸机的发掘打捞过程。纪录片《挖掘爱尔兰》 (Digging for Ireland, 2015) 介绍了一年间北爱尔兰博物馆主导的一系列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及其影响。

这类纪录片有时还另辟蹊径, 通过反向视角观察博物馆工作。如, 《赝品之家》 (The Artful Codgers, 2015) 讲述了英国的一个三口之家17年间伪造120多件艺术品, 愚弄了包括不列颠博物院在内的诸多艺术机构及专家学者的真实案件, 另类讽刺且颇为令人玩味地审视了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

相较而言, 以博物馆考古、科学研究、藏品征集等博物馆其他工作为主题的纪录片数量最少, 创作较为自由, 是对博物馆题材纪录片的丰富和补充。

三、结语
博物馆题材纪录片是近十年来BBC纪录片每年均会涉及的题材门类, 日益受到BBC相关制作方的青睐, 并涌现出了众多广获好评的纪录片精品。这些博物馆纪录片往往立足欧美文化, 选取细小而精妙的切入点, 擅以独到的文化传承视角、严谨理性的整体性思考深入挖掘博物馆题材, 展现人文气质和艺术魅力。其所涵括的丰富而多元的选题视角既是博物馆作为文化综合体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的客观反映, 又是影视艺术创作的自由性与个性化的必然要求, 这也使本文大致归纳的五种博物馆纪录片选题类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 彼此渗透, 互为补充, 从而为博物馆题材纪录片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解读视角。

近年来, 我国的博物馆题材纪录片不乏一些口碑佳作, 如全面展现故宫建筑、藏品和历史的12集系列专题纪录片《故宫》, 又如通过卢浮宫与故宫历史艺术的交流对话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12集系列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 再如每集5分钟以全新视角认识解读诸多博物馆经典藏品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或是以探访博物馆藏品修复工作和工作者为主题的3集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总体来说, 我国博物馆纪录片虽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逐渐探索出一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崭新模式, 发展态势喜人, 特色鲜明。BBC博物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与制作经验, 可以为中国相关题材纪录片提供选题视角的有益借鉴, 使之在学习国外先进模式、经验的基础上, 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地域的优势要素, 吐故纳新, 蓬勃以继。

BBC与众多博物馆的长期成功合作以及收获的良好传播效果, 也为中国各类博物馆的形象推广、文化传播以及社会教育提供了可资摹仿的与媒体合作运营的模式。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进行博物馆题材纪录片研究, 加强纪录片在博物馆文化营销中的影响力, 以优秀的博物馆纪录片作品, 科普历史文化知识, 提升观众对博物馆的关切与兴趣, 增强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了解, 是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应有之义。

注释
1纪录片研究者比尔·尼科尔斯 (Bill Nichols) 将纪录片分为6种模式:诗意型 (Poetic) 、阐释型 (Expository) 、观察型 (Observational) 、参与型 (Participatory) 、自反型 (Reflexive) 与表述行为型 (Performative) 。

2数据来源:开放电视信息数据库 (thetvdb.com) 。

3数据综合整理自开放电视信息数据库thetvdb.com。列表中的纪录片均是依据纪实影片客观真实, 以及以博物馆为核心题材两个必要条件筛选所得。


在 线 客 服
24小时拍片热线:
那蓝传媒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