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一站式活动策划/年会宣传片制作/航拍公司【那蓝映相】官网!
20年专注公司企业宣传片TVC广告片拍摄制作纪录片策划 / 短视频制作 / 航拍 / 一站式视频制作服务
全国拍片热线:17718313390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业问答 > 纪录片策划拍摄问答

搁不下的“乡愁”:传统村落的影像传播——基于

作者:那蓝君 来源: 时间:2023-10-21 16:00 点击:

[文章前言]:《了不起的村落》是一部民间商业资本联合制作的, 旨在拍摄百个东方传统村落的微纪录片, 它是内容创作IP“知了青年”继《了不起的匠人》之后, 又一部传播中华传统文明且以中国青

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搁不下的“乡愁”:传统村落的影像传播——基于对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的分析


《了不起的村落》是一部民间商业资本联合制作的, 旨在拍摄百个东方传统村落的微纪录片, 它是内容创作IP“知了青年”继《了不起的匠人》之后, 又一部传播中华传统文明且以中国青年网民为传播对象的“轻氧”型佳作。该片自2017年11月14日在各大门户视频网站首播之后, 网民观看和讨论热烈, 单集在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累计在5000万次以上, 豆瓣评分8.8。

崛起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微纪录片是契合当代信息传播多元化特征且传递专业知识的有效方式, 那么, 怎样通过微纪录片内容创作和影像传播模式来记录、书写和诠释“乡愁”呢?本文以当前热播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为案例, 从创作模式、故事叙述、影像风格以及前景趋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为创作高质量、高品质且满足广大受众获知文化类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产品提供参考。

一、创作模式:IP微纪录片书写乡愁
微纪录片的诞生离不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纪录片所具备的微平台传播、微制作周期、微时长、微投资、个性化程度高1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移动互联时代受众多元化、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特性。社会文化氛围、媒体生态环境和新时代受众信息获取需求的转换, 给当前媒介内容创作形式和风格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能局限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框架和模式之中, 《了不起的村落》等微纪录片或许存在诸多问题, 但也开辟了书写乡愁文化和传播村落文明的纪录片创作的崭新视角。

首先, 创作团队年轻化。拍摄团队共12人, 除导演一人是80后以外, 其余均是90后。这种组织架构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轻网民受众的心理和品位需求。2018年8月20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 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程序, 10岁~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如何创造能吸引年轻受众群体关注且进一步发挥其社会中流砥柱作用的媒体内容, 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的事情。《了不起的村落》系列年轻制作团队的建立,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迈出了很好的一步。

其次, 内容制作短平快。《了不起的村落》整季10集, 每集10分钟~20分钟, 比较契合时下大多数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和读取习惯。微纪录片的篇幅限制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传统媒体播放的大型纪录片那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浑厚的内容底蕴。“乡愁”包含了心理学领域的“Nostalgia” (怀旧情感) 和文化地理学领域的“Topophilia” (恋地情结) 2, 《了不起的村落》系列每集讲述一个关于古村落不同心理或文化地理维度的故事, 倾力打造主题鲜明且感人温情的内容记忆点, 勾起在节奏较快的现代大都市和消费主义弥漫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寻觅和求索, 让他们的网络文娱体验不仅有精神上的愉悦放松, 而且增添了更多的文化精神养料以及社会责任担当。

最后, 多平台打造传统文化影像传播IP。融媒体时代, 平台已然不再成为内容产品对外传播的屏障和阻碍, 绝大多数受众已经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跨平台关注和欣赏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制作方的产品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就有很大可能在互联网平台形成品牌规模效应, 并且能进一步形塑和巩固已有受众信息获取的习惯。《了不起的匠人》系列以精美细腻的画面制作和名人话题效应获取大众美誉度的同时,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积累了一定基数的粉丝群体, 为《了不起的村落》的传播奠定了较好的观众基础, 有助于构建“了不起”品牌的传统文化传播影像视觉IP。


二、故事叙述:人性刻画传统村落灵魂
除了制播形式与传统纪录片有所差异之外, 《了不起的村落》在内容设置上也着重于故事性叙述, 在对自然乡村景观的描绘中嵌入了人性的温情与关怀, 提高了内容产品传播效能。传统村落本身汇集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保护也包括人、文、地、产、景、史、神等7个维度。仅关于村落景观和文化历史的浅层描述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网民的口味需求, 在创作中注入原初本真的人文关怀体验以及能激起社会话题探讨的文本内容显然能获取更多的注意力。微时代的内容创作要有效迎合和运用以融合、多元为标志的平台化信息传播特征。创作出有品质、有文化趣味的媒介内容也需在坚守社会主流核心价值和满足目标受众心理需求两个方面找到平衡。《了不起的村落》导演黎振亚直言:“我们制作有明确的要求, 十几秒内至少要出现一个小冲突、故事或好玩的知识点。”纪录片的传播对象以往主要是社会精英, 文化趣味和审美风格着重迎合的是小众群体, 但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对象永远是年轻人, 如何创作能吸引青年人眼球且能调动其参与热情的内容产品是置身融媒体时代的内容制作者应时时思考的议题。

《了不起的村落》的叙事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 客观反映某些村落日益凋蔽的现状, 也积极分享村落和村民与日俱新的生活变迁, 此方面主题词包括文化保护、村落重建、青年返乡等。在现代化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承受着建设性破坏、文化变异和乡村空心化等考验, 但也有一些村落乐观积极地思考传统文明与现代力量的有机融合。比如:东梓关村一改往昔乡村萧条、人丁稀少的境况, 引入建筑师将陈屋眷舍设计成华美夺目的乡野民居, 伴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民宿旅游文化的兴起, 此地一度成为受人瞩目的“网红村”, 也激发了年轻人逃脱城市喧嚣返乡定居或创业的热情和决心。

其次,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 体现人文价值理念的同时也有对村落风情景致的描述, 突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自身社群团体间的关系。《了不起的村落》并没有出现传统纪录片宏大磅礴的叙事风格, 每个篇章均有主题人物和主要话题, 细致婉约、娓娓道来, 从“小故事”见证“环保”“文化传承”“代际冲突”“进城务工”“返乡回迁”等社会大议题, 比如:从驯鹿村的阿婆为儿子做上山的干粮“列巴”谈到“做饭所用的柴火都是不好的”, 小小片段凸显当地“从自然中支取生活所需”的自然法则, 山林的保护更多依赖于当地人祖祖辈辈传承的信念, 朴实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是对呈迅猛之势蔓延的城市商业气息和消费主义洪流的适度消弥。此外, 《了不起的村落》的叙事内容除了有对人与村落、文化与景观的故事性的叙述之外, 还会在其中穿插一些体现地方风貌和生活情趣的细节, 如:农场烤野鸡、海边抓螃蟹、渔排上网鱼、挤牛奶、地方音乐舞蹈、萌趣土拨鼠、民族乡村服饰等。这些细节片段成为吸引观众的记忆点, 在推动受众主动参与讨论的同时提高了内容的传播效能。

三、影像风格: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乡愁”既是民族的、个体的, 也是世界的, 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心理。20世纪70年代, 余光中一首《乡愁》抒发了两岸中华儿女因地缘相隔所形成的特殊情感, 此后伴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科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 “乡愁”一词渐渐融入了更加浓郁的情感, 人们对国与家的眷恋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声画寄托。诞生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微纪录片3有效运用融媒体平台高地和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近景和远景交叠, 短焦和长焦辉映, 真切地将小桥流水、石板路、山林涧道、民俗庆典、素雅小食等反映村落生活画卷的点滴, 高清高质且多效高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履行媒介社会责任且呼吁更多社会力量保护村落的同时, 也让更多积极的外界声音传入古朴民寨, 为村落的自主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可以说, “乡愁”“村落”“乡村”题材的微纪录片使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技术生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了不起的村落》从影像风格上主要在两个方面搭建起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桥梁。首先, 色彩勾勒蕴藏“慢生活”理念的美丽村落画幅篇章。《了不起的村落》第二季以“寻色之旅”为主题, 寻找12个东方颜色, 如:透过花鸟岛渔人的捕鱼生活俯视大海的碧蓝色;透过梅里雪山护林人对自然和动物的呵护看见充满生命力的翡翠绿;透过影像临摹莫斯卡村民和土拨鼠的亲密关系, 向观众展示金黄色土地的温暖意蕴。

其次, 声音和乐曲也是表达湖光山色和古朴民风不可缺少的元素。“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论是云雾缭绕山涧中的草虫鸣叫, 海浪不断拍击暗礁“唦唦”的巨响, 还是从炊烟袅袅的屋瓦棚檐落下的雨滴声, 抑或从炉炕灶头传来的灼烧柴火棍的“噼啪”声, 都在记录着大自然最为朴实的隽美风景。除了原生态音像呈现青山绿水的秀美之外, 《了不起的村落》也在每集中嵌入主题人物的乡音方言和民俗小调, 将那人那山、那音那景和谐地糅合在一起。虽然村落所处的时代历经着变迁, 但是乡音可以连接时空的两端, 唤起情感的共鸣。当然, 《了不起的村落》系列也饱含现实主义的价值理念, 在客观记录秀美风景和人文风貌的同时, 也通过乡间故事的情境片段和村民操着乡音在镜头前的讲述, 表达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日渐流失的忧虑以及对某些村落日趋凋蔽的担忧。

四、前景趋势:交互参与共享美丽乡村
《了不起的村落》是国内微纪录片在以“乡愁”为主题特色的内容文本创作中的崭新尝试, 依据同类题材的创作立意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革新, “乡愁”题材微纪录片在叙事策略和呈现模式上还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 微纪录片每集主题可以更加聚焦, 营造较为清朗明晰的记忆点, 以期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构建自己的IP体系。《了不起的村落》系列每集的叙事线索可以再紧凑一些, 比如记录木梨硔村那一集的开头由景色和人物引出了在云雾之端的村落中由各种各样土生土长的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 并配以字幕进行解说, 但三两道菜之后又开始讲述村落的治理和房屋的维护技艺, 不免让人在意犹未尽之时增添了一抹黯淡失望的情绪。微纪录片的“微”其实就体现在每篇叙事表达的单一性和指向性, 正如央视所拍的微纪录片《故宫100》以每集6分钟共100集的方式讲述故宫中的每一个细节, 小到砖石瓦块, 大到国家庆典4, 叙事章节短小, 实在无须安放过多的主题线条, 能动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语意表现功底将人或事描述清楚, 就有极大可能创作出让观众回眸的记忆点, 增添新媒体文本叙事传播的有效性。《了不起的村落》系列实现拍摄100个古村落的宏大目标具有良好的社会使命功能, 但也可以尝试对单个村落的描述通过不同的叙事主题刻画书写, 更好地体现微纪录片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优势。

其次, “乡村”“村落”题材的微纪录片可以运用VR、AR、MR等智能多媒体技术手段调动受众的互动参与, 打造没有空间隔阂的乡愁全景。承袭西方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具备文本超链接和扩增实境特点的交互纪录片潮流5, 未来微纪录片可运用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忠实还原山川河景的天然风貌, 进一步增强受众的观影沉浸体验, 提高其信息接触的参与选择权利。交互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赋予受众面对浩瀚信息洪流冲刷之时的取舍决策权, 受众不仅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观看素材和观看顺序, 还可以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身临其境地置身于纪录片播映的场景之中, 与荧屏中的自然情境来场拟真实的全景对话, 影像仿若突破了实际物理空间场所的限制, 创造出一个多维连接虚拟和现实的混合媒介空间, 真切体现沉浸传播4.0时代诞生的意义, 使传播更具交互性, 体验更具真实性。乡村题材的微纪录片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初级阶段, 也许“叙事的聚焦”“技术的多元”并不是其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多种策略的汇集定能合理推动微纪录片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轮轴, 以此呈现乡村的无尽美好。

注释
1 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 载《中国电视》, 2015年第1期。

2 陆邵明:《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 载《现代城市研究》, 2016年第8期。

3 王家东:《移动互联时代的微纪录片:视角、叙事与传播》, 载《当代电视》, 2018年第2期。

4 燕京:《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载《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16期。

5 李坤:《交互纪录片:一种纪录片的新范式》, 载《文艺研究》, 2016年第12期。


在 线 客 服
24小时拍片热线:
那蓝传媒二维码
线